东行漫记·红色中国的外国人士:史沫特莱
史沫特莱于1928年底来华,在中国一呆就是12年。抗战初、中期,她亲眼目睹日本对中国侵略,向世界发出了正义的声音。1950年逝世。

凤凰大视野《东行漫记·红色中国的外国人士 2010》
东行漫记·红色中国的外国人士:爱泼斯坦
在爱泼斯坦90岁的人生中,有82年是在中国。1957年,他加入了中国国籍,他犹如一个英勇的战士全身心的融入到了中国革命和历次政治运动浪潮的最前沿。他用一生见证并亲历了中国近一个世纪的变迁。他始终坚持自己少年时作出的“与革命同步”的选择。即使在最困苦的岁月他也“从未将离开中国作为一条出路”。他怀着一颗“中国心”用一生去爱中国。
东行漫记·红色中国的外国人士:鲍罗廷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七天之后,南京国民政府发表了《国民政府通缉共产党首要令》,列出了一百九十七人的通缉名单,陈独秀、瞿秋白等人全部列入其中。而位列通缉令榜首的,却是一个外国人。南京政府开出了三万美元,索取他的项上人头,这个人就是鲍罗廷。
东行漫记·红色中国的外国人士:柯棣华
上世纪三十年代,在中国的抗日战场上经常能看到一些忙碌的外国医生的身影。1938年9月,印度年轻医生柯棣华随印度援华医疗队来华。1940年到晋察冀边区,担任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首任院长。在中国的5年时间里,柯棣华全心投入到他的医疗工作中,最终积劳成疾,1942年12月9日因病逝世。他把年轻的生命都献给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
东行漫记·红色中国的外国人士:路易·艾黎
路易·艾黎30岁时从新西兰来到上海,1927年到1987年间,在中国生活和工作了60年。有人称他是“社会活动家”,也有人称他是“诗人、作家和教育家”,还有人称他是“国际主义战士和人道主义者”。在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战争中,“工合”成为支援抗战而兴起的一支独特的经济力量。
东行漫记·红色中国的外国人士:马海德
1972年1月,《西行漫记》的作者爱德格·斯诺在瑞士病危,周恩来特别派遣了一组中国医疗队前往瑞士。领队的是当年和爱德格·斯诺同时进入陕北苏区的马海德。斯诺临终之前,对守在身旁的马海德说:“乔治,我热爱中国!我特别羡慕你选择的道路!”
东行漫记·红色中国的外国人士:斯特朗
斯特朗在中国生活的最后十二年,走遍了大半个中国,最远到海南岛和西藏。她非常热爱中国,曾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为增进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作出了贡献。
东行漫记·红色中国的外国人士:白求恩
宋庆龄在《白求恩传》的序言中写道,“任何时代的英雄都是这样一种人,他们以惊人的忠诚、决心、勇气和技能,完成了那个时代放在人们面前的重要任务。诺尔曼‧白求恩就是这样一位英雄”。
东行漫记·红色中国的外国人士:李德
李德,红军长征史上一个不可忽略的名字。他作为一名来自苏联的德国共产党人,不仅同中国红军一起亲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更是这一历史壮举的重要决策人和初期的主要指挥者。但因为他的错误指挥,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并在长征初期付出惨重代价。1939年,李德离开延安经兰州返回苏联。李德与中国红军一起经历艰难的革命,他的人生也经历了几番浮沉波动。
东行漫记·红色中国的外国人士:斯诺
1937年10月,《西行漫记》出版,先后被译为二十多种文字,几乎传遍了全世界,这本书也成为美国著名记者爱德格‧斯诺的不朽名著。在纽约股市上意外发财的斯诺,选择来中国开展新闻事业。1936年,在宋庆龄的推荐下,爱德格‧斯诺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斯诺作为一个西方新闻记者,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向全世界真实报导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每天一小时纪录片 » 凤凰大视野《东行漫记·红色中国的外国人士 2010》全10集 汉语中字 标清纪录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