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文纪录片《中国 2023》第3季从盘古开天地,到女娲造人,到“三皇”的故事,到由天神、地祇、物魅、人鬼所形成的神灵秩序,再到人们附会在“五帝”身上的政治理想,耳熟能详的神话传说里,实际蕴藏着中国人的世界观、中华民族代代传承的精神。

历史人文纪录片《中国 2023》第3季
该片在用前三集讲述完蕴含中国先民自然观与世界观的神话体系之后,将用两集内容聚焦到国家形成之前的“满天星斗”的史前社会,再用四集内容来讲述广域王权时期的夏和商,最后两集则展现周朝分封体系、礼乐文化的形成,继续以脉络式思维,抽取历史的主干,文化基因的内核。
第1集 创世
从中国神话盘古开天地的故事来讲述中国的起源。
第2集 山海
女娲造人,是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之一。相传女娲以泥土仿照自己抟土造人,创造并构建人类社会;又替人类立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两性相互婚配,繁衍后代,因此也被传为主职姻缘与情爱的皋禖古神。
女娲是中华民族的母亲,华夏民族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正神。她慈祥地创造了生命,又勇敢地照顾生灵免受天灾,是被民间广泛而又长久崇拜的创世神和始母神。
第3集 五帝
三皇五帝
第4集 家园
在地球的亿万年历史中,人类的出现只是沧海一粟。伴随着地壳的运动、山脉的隆起、海洋和气候的变化,大自然准备好了一切,静等主角人类的登场。创世神话世界逐渐远去,人类用勤劳的双手开启属于自己的新纪元。在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中,获取食物成为最直接最首要的挑战。为了吃饱肚子,祖先展现出了无穷的创造力。对于温饱和安全感的追求,让先民在不断地迁徙、寻找、积累经验。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先民学会了邻水而居。从喜马拉雅山脉奔腾而下的黄河、长江,滋养着每一个寻找栖居地的灵魂。
第5集 双壁
玉琮是良渚文化最重要的玉器之一,是良渚古人天圆地方宇宙观的代表,也是五千年良渚文化的证明。良渚文化以“数量之多、品种之丰富、雕琢之精美”的史前玉文化高峰,成为长江流域玉文化的显著代表;那么,被公认为中国史前玉文化另一座高峰的红山文化,让对玉石“从装饰转为祭礼”的玉文化阶段,产生系统认知。与红山文化不同的良渚文化中,玉则被赋予了更多和财富阶级相关联的意义,从玉琮到玉璧再到玉钺,玉也开始逐渐与“王权”挂钩。
第6集 择中
坐落在河南一座村庄的“二里头遗址”。宏大有序的城市建筑遗址,令人瞩目的出土文物,估测为两到三万人的生活痕迹,让考古学家们惊叹不已,被认为是“最早的中国”。它的出现,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叙事。从高耸在城市最高处的“王宫”——被考古学家形容为“中国最早的紫禁城”,到祭祀区、作坊区、生活区、墓葬区等功能齐备的城市片区;从城内发达的交通道路网,到城外拱卫二里头都邑的从属聚落,无一不昭示着二里头都邑的特别之处。在二里头都邑里,不仅能看到原产于北方的粟、黍、大豆,还发现了西方的小麦、南方的水稻,俨然是一座由众多外来人口构成的移民城市。这里正是日后人们常提到的“中原腹地”,展现出了对周边文化的虹吸效应。有学者认为,这里就是中华文明从多元开始走向初步一体的“最早的中国”。
第7集 模范
在中国,青铜文化延续了一千余年,贯穿了夏商周三代的历史,直到铁器时代来临。奇伟瑰丽的青铜器,是当时最华美也最富创造力的作品,它们将张扬的王权、虔诚的信仰、精湛的科技,以及中国人独特的审美和精神追求,凝结在一起。中国历史上有一尊名为后母辛的鼎,这尊鼎由铜铸造而成,工匠们用泥土完成与铜鼎等大的陶具,这个实心陶具在当时的铜器制作工艺中,有一个标准的称谓:“模”。鼎的制作不同于兵器或者农具,需要用到当时的复合范铸技术,工匠打磨做好的模之后,会在外部涂上一层泥,这层泥被称为“范”,这就是“模范”一词的来源。模和范之间会形成一个空腔,也被称为“型腔”,腔的造型就是未来铜器的造型,腔的宽度,就是器壁的厚度。商王朝时期,冶铜技术已经非常成熟,滚烫的铜液被制作出各种符合需求的器物。
第8集 祭祀
远古时期,中国人尊崇自然界中的各种神灵,不仅仅天上的日月星辰,连同地上的山川草木、走兽飞禽,在他们看来都各具神性,能够对生产和生活产生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祖先崇拜渐渐取代了自然崇拜。在中国的家庭中,祭祖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项仪式。每年清明节和中元节等节日时,人们都会以各种形式祭拜祖先,祈求他们保佑家族的繁荣和幸福。通过这种方式,人们向祖先表达敬意,也希望他们的灵魂得到安慰和祝福。祭祀源于对神灵的崇拜,是先民信仰的一种外化表达。商代是一个神权社会,其神灵系统有两大部分,一为“天神”和“地示”构成的自然神;二为祖先神。在他们之上,是最高神——天帝。自然神就像是天帝的臣子,祖先神则是凡人与天帝联系的媒介。
第9集 甲骨
甲骨文之所以被认为是一种成熟的文字,在于它已经具备了后世所总结的“六书”形态,即象形、指事、会意、假借、转注、形声六种造字方法。而汉字的演变是由甲骨文到金文,由金文到篆书,由篆书到隶书,然后再是现在所用的行书和楷书。本集主要通过甲骨文,讲述商代武丁盛世下的政权制度、社会生活现象。甲骨文作为商代重要的记录方式,又作为中国最早的文字,它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是我们当代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方向。
第10集 天道
中国自古有三易,一是《连山》,二是《归藏》,三是《周易》。经千年演变,《连山》失传《归藏》缺,唯独《周易》经由几代人注解,完成了从决疑解难的占筮之书向思维工具的转化。在靠天吃饭的农业社会,中国人就在寻找天气与种植的关系。几千年间,经验和教训都累积了足够多,天与地之间的那些默契约定,已经被人洞悉并掌握。风来、雷动、雨至,生长、成熟、凋敝,一个周期结束,下一个周期到来,循环往复。在当时,周人已逐渐有了春夏秋冬的概念,很多年以后,先民们将这些实践总结成了二十四个节气。
第11集 分封
三代以降,中华文明逐渐从满天星斗的邦国文明过渡到广域王权。周朝,把自己的、夏商的“领土”合为一体,称为“天下”,同时,通过制定“分封”的国策,实现了政权治理的一次大跃升。分封,不是简单的分地、封侯,而是要完成系统性的制度建设。它不仅加强了周天子对国家的统治,而且形成了贵贱有差、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的等级关系,也成为中国封建制度和传统文化的最初基石,对后世影响深远。周朝建立后,众建诸侯,裂土为民,构建了一个层层相连的家天下体系。礼乐文明日渐兴盛,政治制度趋于成熟,两大支柱的合力支撑,让周成为比夏商更为强大的国家。而这一切,离不开一个人——周公。
第12集 礼乐
古人言:“不学礼,无以立”。早在夏商周时期,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出行有轼礼,成年有冠礼,结婚有六礼,就连聚会、宴席等场合也有不同的礼数,这些由周人完善并发扬光大的礼乐制度,经过数千年的文明演变,浸润到中国人的DNA中,成为潜移默化的礼仪文化。成家立业是人之大事,在面对结婚、成年等重大节日或活动时,古人一点都不马虎。婚礼一词最早便写作“昏礼”。在古人眼里,黄昏是太阳即将落山、月亮即将出来的时候,蕴含着阴阳交替之义,暗示两性的结合,最适宜举办婚礼。而入洞房的环节,也被后人赋予了一个特别的名字——“周公之礼”。
相关纪录片:
- 历史人文纪录片《中国 2020》第1季 全12集 汉语中字 1080i高清纪录片
- 历史人文纪录片《中国 2022》第2季 全10集 汉语中字 1080P高清纪录片
- 历史人文纪录片《中国 2023》第3季 全7集 汉语中字 1080P高清纪录片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每天一小时纪录片 » 历史人文纪录片《中国 2023》第3季 全12集 汉语中字 1080P高清纪录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