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卫视《中国智慧中国行 2023》从“天下为公”等十个古语切入传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出中国智慧独有的生命力与实践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

江苏卫视《中国智慧中国行 2023》
第一期:天下为公
赵丹军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韩震,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外文出版社荣誉英文主编、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文版的翻译审稿专家大卫·弗格森,一起从“天下为公”开始谈起,生动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人们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契合的内在逻辑。
郦波解释道在“大道之行”的理想社会里,天下为世人所共有,选举品德高尚的人和有才能的人治理国家,人与人之间讲究信用,和睦相处。韩震聚焦“天下为公”中的“天下”一词,对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念进行解读。一方面是空间意义上当时人们对视野所及的全部世界的描述与想象,另一方面又具有政治学、伦理学意义上的价值原则,“天下”是指包含所有人在内的整个人类社会。
第二期:民为邦本
赵丹军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韩震,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郦波,外文出版社荣誉英文主编、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文版的翻译审稿专家大卫·弗格森等嘉宾,解读“民为邦本”的深刻意蕴。韩震从“惟”字入手,讲解“惟”本来是惟独的“惟”,后来演变成作为的“为”,意思是民众是国家的根本。
随着时间的推移,“民为邦本”思想也在不断走向成熟。郦波解释道民为邦本’思想的提出,就是古人的一种反思,也是对民本思想重要性的深刻认识。韩震表示没有人民至上的理念,没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没有东西部结对帮扶的战略部署,没有一批批扶贫干部的倾力奉献、苦干实干,同贫困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就没有今天闽宁镇,也没有今天所有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三期:为政以德
赵丹军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炳林,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沈湘平,美国历史学者、昆山杜克大学教授费嘉炯,一同探讨“为政以德”这一深刻主题。春秋时期列国混战,孔子认为这是“礼崩乐坏 天下无道”的结果,所以他提倡德治,反对苛政。沈湘平以《论语》中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一句为例,阐释孔子有关为官从政等问题的思想,即统治者如果能够施行德政,那么就能够像北极星受到满天星辰的拱卫那样,受到人民的拥护。
沈湘平还补充道在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当中,既有劝人向善的道德教化,也有法律这个刚性的手段,可以说是礼法并举、德法合治。但总的来说,“为政以德”一直是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底色和主导。王炳林阐释道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与中国传统思想中“为政以德”的理念强调的执政者要为民造福,善待民众,以德施政,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契合的。
第四期:革故鼎新
赵丹军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向明,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田辰山,俄罗斯青年汉学家、中山大学哲学系特聘研究员汉伊理等嘉宾聚焦“改革与创新”,对“革故鼎新”这一主题进行深入探讨。创新已然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田辰山认为这离不开中华传统教育的要求。王向明指出“革故鼎新”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高度契合,中国共产党人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初心和使命,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为变革落后的社会制度开辟道路。
第五期:任人唯贤
赵丹军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炳林先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沈湘平先生,英国青年汉学家、博士寇哲明先生等嘉宾对“任人唯贤”这一主题进行深入探讨。沈湘平解读“任”指任用,“贤”指有德,即任用官员要选择德才兼备的人,左右辅佐的大臣也要选择忠良之人。所以,《尚书·咸有一德》就是“任人唯贤”这个思想词源出处。
王炳林指出《礼记·礼运》篇中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里“选贤与能”的意思也是指选拔和任用德才兼备的人。王炳林介绍说各朝各代的科举制都是德才皆考的,就是除了行政能力的考核以外,都有考察德行的办法。比如唐朝的这个科举,要考察是否具备仁德的思想,是否具备贤良、忠诚、谨慎这样一些官德。
第六期:天人合一
赵丹军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郝立新先生,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温海明先生,英国青年汉学家、博士寇哲明先生等嘉宾带领观众一同感受与解读“天人合一”所蕴藏的智慧结晶。温海明教授介绍中国的第一部“环保法”——《田律》的考古发现表明,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人关于顺应自然规律、维持生态平衡的思想已经有了广泛的实践。
寇哲明教授称古代社会不发达,古人比今天更加依赖于自然环境,人类不恰当的某些活动会酿成恶果。比如说古代巴比伦发源于森林茂密、土地肥沃、水量充沛的地区,因为过度开荒伐木,导致水土流失,耕地减少,最终加速古巴比伦的消亡。温海明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创造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业绩,但是这一时期中国并没有忽视环境保护。
第七期:自强不息
赵丹军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向明,国际儒学联合会荣誉顾问、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田辰山,俄罗斯青年汉学家、中山大学哲学系特聘研究员汉伊理等嘉宾围绕“自强不息”这一主题,挖掘其中蕴含的哲思和精神力量。王向明解释道“天行健”说的是天之运行,四时交替,昼夜更迭,岁岁年年不会停止。
王向明认为对于一个个体而言,“自强不息”指的就是追求强大的主观意愿和行为,对于一个国家来讲,由弱到强,由强到更强,就需要我们全民族有追求强大的主观意志和行为。个人自强也好,国家自强也好,都要有坚定的信念,持之以恒的努力,坚忍不拔的精神,做好自己的事情。王向明介绍说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始终坚定共产主义事业必胜的信念,把马克思主义的斗争品格与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荟萃交融,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
第八期:厚德载物
赵丹军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郝立新先生,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温海明先生,英国青年汉学家、博士寇哲明先生等嘉宾带领观众一同感受与汲取“厚德载物”所蕴藏的丰富内涵。郝立新认为“厚德载物”从思维方式上体现中华文明的独特性,中华文明以“天人合一”作为思想起点,以敬法自然的价值选择,强调人与天地万物的内在关联与统一,这是理解“厚德载物”观念的前提。
温海明解读“厚德载物”在《说文解字》当中的含义,指出“厚”是个形容词,解释为山陵之厚也。郝立新认为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历经5000余年的绵延不绝而历久弥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拥有海纳百川的非凡气度和求同存异的交往理念。由于持续不断地吸收外来文化,中华文化才更为丰富多彩,更为生机勃勃,更为辉煌灿烂。
第九期:讲信修睦
赵丹军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义桅先生,北京大学教授赵冬梅女士,俄罗斯青年汉学家、中山大学特聘研究员汉伊理先生等嘉宾共同解读“讲信修睦”这一理念的深刻内涵。王义桅解读道“讲信修睦”包含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理念,诚信、和睦,核心含义是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讲究信用,谋求和睦。
赵冬梅介绍说,历经百年风雨,中国共产党始终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拥护、不断发展壮大,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能够做到说到做到、不打折扣,中国共产党是说话算数的。赵冬梅补充说道中国获得的世界的认同,不是靠武力征服或者武器恫吓,而是源自中华民族的智慧,以及讲求诚信、爱好和平、求同存异的价值追求。
第十期:亲仁善邻
赵丹军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义桅,北京大学教授赵冬梅,美国历史学者、昆山杜克大学教授费嘉炯等嘉宾围绕“亲仁善邻”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想内涵与时代价值。赵冬梅认为“亲仁”至少有两层含义,其一是亲近仁者,其二是亲近“仁”这种品德。“仁”作为中国儒家文化的核心概念之一,是非常崇高的“全德”。“亲仁”的两层含义本质上都是向着“仁”的崇高德行无限靠近,以实现“仁”为最终目标,“亲仁”所追求的正是人和人之间在平等的基础之上相亲相爱、和睦相处。
在王义桅看来“亲仁”和“善邻”相互呼应、相互补充,“亲仁”是建立“善邻”关系的基础,“善邻”则是对“亲仁”理念的具体实践。可以说这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睦邻智慧与处世之道,也成为所说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源泉之一。费嘉炯介绍说重大外交原则的提出汲取中国古人“亲仁善邻”、“和而不同”的传统智慧,又做出创新。王义桅补充说提出并倡导与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就是这一时期新中国“亲仁善邻”理念的生动体现。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每天一小时纪录片 » 江苏卫视《中国智慧中国行 2023》全10集 汉语中字 1080P高清纪录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