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文化纪录片《秦淮河》全3集 汉语中字 标清纪录片

秦淮河,这条在地图上毫不起眼的小河,却是“中国文化含量最高”的河流,在短短百余公里的河床上,沉淀着千年深厚的中国文化宝藏

大型文化纪录片《秦淮河》

大型文化纪录片《秦淮河》

《秦淮河》系列会呈现一条小河对中华文明作出的伟大贡献,通过对人物、古迹、事件的深度梳理,揭示国运和文化兴衰的基本规律,探索民族文化复兴的方向和路径。在150分钟的时长内,从地理、历史、文化、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诸方面,全面撷取精华营养,通过现场纪实、影视再现、专家访谈、动画以及故事化的叙事,为大家呈现一场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

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超时空的思想性,使这部片子除视觉享受和知识满足外,更能在心灵上引发震撼,在“秦淮风情”之上,让人们感知秦淮河对中国文化的塑造意义,明了秦淮河对中华文明的庇佑和融铸贡献。

大型文化纪录片《秦淮河》

大型文化纪录片《秦淮河》

01 小江大城

孙权称帝后,将都城最终选定在“建业”,寓意“建功立业”。吸引孙权目的是这里有一条百里小江,北通长江,南接江南腹地,是军停泊、训练、补给的天然良港。

这是南京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成为一国都城。此后有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四朝以及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十个政权定都于此。因此,南京又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的美誉。

围绕秦淮河,历代政权开挖疏浚了运渎、青溪、潮沟、破冈渎、胭脂河、胥溪等水道,秦淮河贯通了太湖、石臼湖水系,让南京成为江南财富的汇聚之地。南朝时期,建康城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

02 淬火重光

公元四世纪初,“八王之乱”以及北方游牧民族入侵,许多北方汉人被迫南渡长江,史称“永嘉南渡”。

华夏文明续绝存亡的重担,突如其来地压到秦淮河畔这座前沿城市的肩头。由此,这座城市一千七百年间盛衰荣枯,大起大落,屡次成为华夏文明淬火重光的熔炉。

东晋通过“侨寄法”化解了北方流亡门阀世家与江东本地豪族之间的矛盾,在南京站稳了脚跟,打赢了生死存亡的“淝水之战”,使中原华夏文明得以在秦淮河的臂弯中重焕生机。

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后,在秦淮河口附近的黄天荡和秦淮河上游的牛首山,韩世忠、岳飞以两场著名的胜利击退了金军的南侵,稳定了南宋朝廷。

公元1356年,朱元璋在这里积蓄着雄视天下的底气。12年后,他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南向北的统一大业。面朝大海的大明都城繁荣而强盛,一度开启了探索外部世界的宏伟规划。在秦淮河入长江口的区域,当年曾经分布有7个船坞,可容纳近百艘宝船同时开工建造。从1405年起,郑和从秦淮河口的龙江码头扬帆启程,在28年间七下西洋。

03 千载风雅

乌衣巷是秦淮河南岸一条普通的小街,文化的力量将它包装成了中国最富内涵、最有风情的古巷。中国山水鼻祖“大谢”谢灵运、“小谢”谢朓、“圣”王羲之等都与这条巷子结缘,这里在南朝时期成为建康城的文化中心。

编撰《文选》的昭明太子萧统;文学家刘勰、沈约;绘画大师顾恺之、张僧繇、陆探微;音乐家桓伊和雕塑家戴逵等,都在秦淮河畔留下许多传世之作和动人故事。李白杜甫、苏轼等历代文豪都曾流连于烟水秦淮间。

从汉末到民国,佛教在秦淮河边这块土地上一千七百多年间,始终呈现出独有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夫子庙及江南贡院是中国的文教福地。明清时期全国官员的半数以上,清代总计112名状元中有58位出自这里。

而隔河相望的媚香楼等河房水榭却是另一番光景,勾栏莺语,肆喧。儒家文化与青楼文化共生,琅琅书声与浅斟低唱比邻,构成了一幅古老的秦淮风情图。“秦淮八艳”的旷世才情和民族气节,为秦淮河的氤氲烟水增添了几分刚毅和骨气,为烟女子赢得了文化和道义的致敬。

资源获取小站提示:浏览更多精彩内容,请先
每天一小时感谢您的来访,如需帮助,请点击:帮助中心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每天一小时纪录片 » 大型文化纪录片《秦淮河》全3集 汉语中字 标清纪录片

赞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