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纪录片《激战一江山 2013》全10集 汉语中字 标清纪录片

一江山岛战役,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第一次台海危机的集中体现。它是国共两党间的最后一战,也是中共军史上第一次海陆空三军联合登陆作战。这一战的背后,是新生的共和国,在外交困境中,如何利用有限的力量,去宣示自己坚持的底限,在冲突不断紧张的过程中,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必须十分谨慎和大胆地判断对手的态度,既不能引起大规模战争,又能够最大限度地达到自己的战略目的。

央视纪录片《激战一江山 2013》展现了主将在内部意见重重的情况下,如何在最后一刻坚持发起作战、中美台高层如何相互掣肘、战争中普通军人的生死情仇

第一集 岛屿危机

本期节目寻访当年国共最后一战的岛屿:一江山岛,一江山战役就是在这个岛上打响的。一江山岛是一座面积不到1.2平方公里的荒凉小岛,遍布全岛的防御工事和被战火摧毁的残垣断壁在岛上触目可及。一江山战役开创了人民解放军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立体登陆作战的成功战例,这场战役的政治影响远远超出其军事意义。

第二集 大陈

位于浙江外海的大陈岛在浙江大陆解放初期是国民党残兵退踞沿海的岛屿。大陈列岛在那个时期成为了东南沿海国民党守军的指挥和防御中心,也是国民党军在大陆最北的据点。大陈列岛是蒋介石对大陆的最后期待,他派自己最信赖的子弟兵胡宗南前往大陈岛指挥反攻。

第三集 战长空

1954年初,华东军区参谋长张爱萍就提出海空军应先于陆军投入战斗,一面准备一面作战。张爱萍深知部队还没有现代作战经验,在对岛屿制空权的争夺中,年轻的解放军飞行员们面临很多难题,他们没有海空作战的经验,实战经历不足。但国民党飞行员都经历了抗战。这场空中搏杀究竟要如何制胜?

第四集 战海疆

1954年,为了解放浙东沿海岛屿,白手起家的新中国海军势必要同人员、装备尽占优势的国民党海军展开一场激烈角逐。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舰对大舰的海上较量慢慢拉开帷幕。

第五集 攻与守

1954年5月15日,解放军的进攻前沿逼近一江山岛。一江山岛的基础防御工事极难摧毁。总司令张爱萍决定把主要突击队的登陆地点选在国民党军防御较弱的三个礁,一反国际惯例选择在白天登陆,并制定周密的作战计划。与此同时,驻守在一江山岛上的将领王生明也使出浑身解数守岛。

第六集 岛屿迷雾

进攻一江山岛前,解放军为对一江山岛进行缜密的侦查,并建立了渡海侦查队。打入国民党内部的情报员冯钰锴,向负责攻岛的部队提供了一江山岛的防御部署图,并在解放军攻岛时率部起义。与此同时,在共产党部队中,也潜伏着国民党敌特人员。

第七集 D日

1954年9月3日下午1点50分,解放军对盘踞在大小金门的国民党守军进行了长达两个小时的炮击,令新中国方面始料未及的是两名美军顾问在炮击中身亡。这起事件在美国国会引起轩然大波,第一次台海危机由此开始酝酿。

第八集 目标一江山

1955年1月18日早上8点,解放军开始了对一江山岛的强攻。前线总指挥张爱萍先派出三个战斗机编队对岛屿上的国民党军队进行轰炸。之后几小时,炮兵营将1万多发炮弹炸到了一江山岛上。下午14点后,在海上炮兵群和护卫舰的掩护下,登陆编队强行抢滩登陆,由于国民党暗堡较多,防守优势明显,登陆部队伤亡惨重。

第九集 血战

1954年5月15日,解放军的进攻前沿逼近一江山岛。一江山岛的基础防御工事极难摧毁。总司令张爱萍决定把主要突击队的登陆地点选在国民党军防御较弱的三个礁,一反国际惯例选择在白天登陆,并制定周密的作战计划。与此同时,驻守在一江山岛上的将领王生明也使出浑身解数守岛。

第十集 海峡

解放军全面占领一江山岛后立刻投入针对大陈岛的作战准备。1955年2月6日,台湾军方正式下令执行“金刚计划”,即大陈地区总撤退行动。国民党军撤退时几近摧毁的大陈岛,于1956年开始重建,一江山岛也将被开发为红色旅游基地,战争远去了。

资源获取小站提示:浏览更多精彩内容,请先
每天一小时感谢您的来访,如需帮助,请点击:帮助中心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每天一小时纪录片 » 央视纪录片《激战一江山 2013》全10集 汉语中字 标清纪录片

赞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