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大视野《送别——中国话剧的流光百年 2007》全5集 汉语中字 标清纪录片

100年前,李叔同反串主演《女》。话剧开始登上中国的舞台。一百年来,经历了抗战前期《雷雨》带动下的兴盛,抗战时期话剧的黄金时代,解放后人艺的发展,到80年代先锋话剧,实验话剧等多种形式的出现。中国话剧伴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一路坎坷。作为一个舶来品,中国话剧经历了怎样的一百年?陈晓楠为您讲述《送别:中国话剧的流百年》。

凤凰大视野《送别——中国话剧的流光百年 2007》

凤凰大视野《送别——中国话剧的流光百年 2007》

第一集《梨园新声》

清朝末年,西风东渐,谋求变法改良的知识分子看到了戏剧强大的宣传教化功能。1905年陈独秀发表《论戏曲》一文,宣称“戏园者,实普天下之大学堂也。优伶者,实普天下人之大教师也。”

这时候,一位大师级的人物恰逢其时地登上了舞台,他就是李叔同。他反串主演的《茶花女》成为梨园新声,日后这种新的戏剧形式被称为话剧。

李叔同,弘一法师(1880-1942年),俗姓李,名息,学名文涛,又名成蹊、广侯,字叔同、息霜,号漱筒、演音等,别署甚多。祖籍浙江平湖,清光绪六年(1880年)九月二十日生于天津河东地藏庵(今河北区粮店街陆家胡同)一官宦富商之家。1942年10月13日圆寂于泉州。幼名成蹊,取“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之意。学名文涛,字叔同。法号弘一,世称弘一大师。

李叔同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近代史上著名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早期启蒙者,他一生在音乐、戏剧、美术、词、篆刻、金石、法、教育、哲学、法学等诸多文化领域中都有较高的建树,并先后培养了一大批优秀艺术人才。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文化名人皆出其门下。

第二集《当年海上惊雷雨》

23岁的年轻人曹禺写出了经典话剧《雷雨》,演出后震动1936年的上海,这一年甚至被称为“雷雨”年。《雷雨》标志着中国话剧走向了成熟期。此后曹禺陆续写出了《日出》、《原野》、《北京人》等经典剧作,从23岁到33岁十年间,七部成熟作品的问世使剧作家曹禺被称为是“中国的莎士比亚”。然而,到了文革期间,“中国的莎士比亚”却在传达室看大门。

第五集《先锋与边缘》

1982年,北京人艺成立30周年的时候,高行健编剧、林兆华导演的《绝对信号》对人艺多年的现实主义传统进行了一次挑战。

曹禺给林兆华的信中赞誉他是“人艺的骄子”,而更多的人认为他是“人艺的逆子”。

小剧场话剧、先锋话剧、实验话剧,能够挽救日益没落的话剧还是把它推向更加没落的边缘境地?

小站提示:浏览更多精彩内容,请先
每天一小时感谢您的来访,如需帮助,请点击:帮助中心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每天一小时纪录片 » 凤凰大视野《送别——中国话剧的流光百年 2007》全5集 汉语中字 标清纪录片

赞 (16)